战疫故事38:巩会平:重症病区里的“母”“子”情
|
巩会平是山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山东第六批援湖北医疗队中的医疗组成员,负责病区内部分患者的救治工作。在她查房范围内的48床是一名武汉的大一男生吴清(化名),还有5个月满19岁,是山东第六批援湖北医疗队负责的病区里最年轻的患者。在隔离病区内,医生也好、护士也罢,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着眼罩、口罩。因为看不清相貌,吴清没办法将队员的名字和病房里忙碌的白色身影对上,但他记住了一个名字——巩会平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7日 |
|
曹英娟:用坚守和担当写就“战疫”答卷
|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6日 |
|
大众网·海报新闻:抗疫日记|杨新娜:害怕忘记我的名字,武汉阿姨在手上反复练习
|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大众日记:武汉连线|从 “小可爱”变身“神奇女侠”,你带给我的是感动和钦佩!
|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乔柏生:“火眼金睛”,忘己爱苍生
|
抗日战争的硝烟未散,乔柏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胶东支队,并且出人意料地成了一名军医。大学毕业后,做为一名病理大夫,炼一双“火眼金睛”。 在他的带领下,病理科的科研始终走在山东省前列。 涉深水者得蛟龙 1926年12月26日,从莱阳县高格庄乡西宝村一间破败的老屋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响亮、有力的哭声划破了山村寂静的夜空。这家的主人姓乔,他虽然目不识丁,却为儿子起了一个极富文采的名字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乔柏生:“火眼金睛”,忘己爱苍生
|
抗日战争的硝烟未散,乔柏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胶东支队,并且出人意料地成了一名军医。大学毕业后,做为一名病理大夫,炼一双“火眼金睛”。 在他的带领下,病理科的科研始终走在山东省前列。 涉深水者得蛟龙 1926年12月26日,从莱阳县高格庄乡西宝村一间破败的老屋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响亮、有力的哭声划破了山村寂静的夜空。这家的主人姓乔,他虽然目不识丁,却为儿子起了一个极富文采的名字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战疫故事37:湖北武汉 战疫情 重症病区里的“忘年交”
|
http://tv.cctv.com/2020/03/14/VIDEkxYK9F3lcCVXroEKD89C200314.shtml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战疫故事36:郭海鹏: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3月17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战疫故事35:马承恩: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武汉市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已降至2000例以下,如何继续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当前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3月2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重症医生马承恩。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患者老徐不仅双肺感染严重,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复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
战疫故事34:赵宏兵:“湖北乡亲,当年的学生兵回来了”
|
“幸亏是在武汉抗疫,没去我当年参军的地方……不然,触景生情我真受不了!”2月26日,赵宏兵告诉记者,“我跟别的队员不大一样,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 湖北,是赵宏兵24年军旅之梦开始的地方。1995年,他大学毕业参军,在驻鄂伞兵部队进行半年的入伍集训。期间,还曾去过英雄的部队——“黄继光连”。 那是一段简单而快乐的日子,时间不长但终身难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那里培树了坚实思想基础。 2020 |
|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