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映像
齐鲁映像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映像 > 正文

仲均安:发展青州经济
2020-05-02 14:15     (点击: )

在青州云门山下,有一处被当地人叫做“洋鬼子林”的地方,曾是青州基督教会的墓地,这里长眠着一批外国传教士。在一所房屋的墙角上,就垒砌着一块墓碑的残角,这就是当年在青州生活过且为青州人民做出很大贡献的英国传教士仲均安的墓碑。

   1885年,仲均安、怀恩光和卜道成在青州建立了神学院,这所名为“葛罗培真书院”的神学院培养了很多中国牧师。培真书院附设师范科,是山东最早的师范教育。仲均安为神学院付出了很多心血,还撰写了教科书和神学著作。除了这些,仲均安还做了很多事情。

赈灾,办孤儿院

仲均安(Alfred G.Jones,1846—1905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是基督教新教在山东的传教士先驱之一。1846年出生于爱尔兰,长大后经商创办公司,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后申请加入基督教浸礼会,并且自愿成为一名传教士。1876年,仲均安来到中国烟台,开始了他在中国30年的传教生涯。

   1876年,“丁戊奇荒”由山东发端,干旱程度为200年一遇,青州尤为严重。居民食不果腹,多外出逃荒,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潮。据《光绪初年华北的大旱灾》一书显示:1876年青州一带的灾民只能以米糠、麦麸、树皮、草根、草籽等充饥。

   1877年5月,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派传教士仲均安来青州协助李提摩太的赈灾工作,同时拨白银万两赈灾。李提摩太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程:当我们打算在一个村子或城镇发放救济时,我们就把银子交给当地当铺,当铺负责把银子兑换成铜币,再雇十多辆小车把铜币运往需要救济的村庄。到达目的地后,叫饥民们成排成行的坐在一处空旷的场地上,男人以及怀里抱着孩子的妇女们坐好了以后,我告诉他们我有一点点钱,如果大家能安静的坐着,我愿意把所有的救济金发给大家。第一次分发一小部分,然后再发第二次、第三次。人们都得到了救济金,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坐的地方。

   除发放救济金救助灾民外,他们还建立了5所孤儿院,对遭受灾难的孤儿进行最基本的救助,供给吃住,教导他们学习文化和技艺,后来把比较聪明的送到登州文会馆上大学。

   1877年底,李提摩太奉召到山西赈济。仲均安留在青州,一个人负责英国浸礼会山东差会的工作。他负责与赈灾有关的账目和先前建立的孤儿院。孤儿院在离青州府城数十英里的一处宅院内,由于传说闹鬼,荒废已久。

   当时人们对外国传教士有着严重的排外情绪,仲均安和孤儿院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村民扬言要放火烧他的房子,打水的井里被撒了毒药,大门经常被杂物堵住,院子里、屋里经常被扔进石块。为了抚养这些孤儿,仲均安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基督教会募捐。仲均安还教这些孤儿学习谋生的手段,铁技、纺织和制作绳索等技艺,并从国外订购许多机器,从各种小玩意到手动机床,使孤儿们接触到了现代工业。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出具规模的工厂。

   除了在青州赈灾,仲均安还在邹平赈灾。1888年6月,黄河流域连日大雨,势若倾盆,临近黄河的邹平一带,河水泛滥,发生饥荒。浸礼会派人前往这里赈灾,同时开辟新的教区。仲均安夫妇于1889年来到邹平,他在这里一边赈灾,一边传教布道,将邹平建成了继青州之后的第二个大教区。直到1896年,仲均安一家才回到青州府城。

引进现代机器和作物良种

   仲均安意识到,单纯的靠救济灾民只能解一时之困,“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开始把希望的现代化技术引进青州并推广开来。比如机器纺织技术。

   当时,山东民间妇女依旧用手工纺纱纺线,生产效率低,质量不高。仲均安创建纺线局,引进英国的纺织机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出钱购买机器,聘请技术人员,招收信徒学习机器操作。1897年,纺线局正式开始营业。

   在创建纺线局的同时,仲均安注意到青州当地的棉花品种质量较差,产量偏低。于是他购进了西方优良品种。1896年试种成功,产量和质量均超过青州原有棉花,推进了青州棉花品种的改革。仲均安将试种成功的经验总结成论文《山东试种洋种简法》发表,这是我国首次介绍洋棉及其试种经验的文章,为我国棉花改良品种,提供了新方法。

   在创建纺线局的同时,仲均安注意到青州当地的棉花品种质量较差,产量偏低。于是他购进了西方优良品种。1896年试种成功,产量和质量均超过青州原有棉花,推进了青州棉花品种的改革。仲均安将试种成功的经验总结成论文《山东试种洋种简法》发表,这是我国首次介绍洋棉及其试种经验的文章,为我国棉花改良品种,提供了新方法。

   1898年,仲均安从欧洲购买了蚕种,结果非常成功。洋蚕产丝不仅多于本地蚕,而且蚕丝成色非常好。仲均安自信的说:“毫无疑问,这次试验是成功的,尽管中国人在尝试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迟钝,但是,我深信这些新蚕种会慢慢流行起来的”。为了推广新蚕种,仲均安写信给《教务杂志》,愿意无偿的把自己手中的蚕种分给其他地区的传教士,让他们帮助推广,以期让更多的中国人获得实惠。正是由于仲均安热心推广优质蚕种,青州后来成了山东最著名的蚕业基地。

   遗憾的是,因为当地人的排斥,期间历经困难,纺线局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掉。但是机器纺织技术却在青州推广开来,仲均安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1893年11月11日—15日,山东新教各差会在青州召开了山东第一次新教联合大会。仲均安在大会上发言,从宗教和经济两方面开出了医治山东贫穷的“药方”。他在专著《山东贫窭考》(《万国公报》1895年)中深刻分析了山东贫穷的根源:(1)今人却守古训,不念新学。(2)道心常受迷惑,不知启悟。(3)世人轻视德行,不能固守。(4)衙署病民,不合规矩。(5)风俗习染,有碍富足。

   仲均安认为要改变山东的贫穷状况,向西方学习是最重要的,传教士要从各方面帮助中国人。最后,传教士要重视世俗事业,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帮助中国人发展新型工业,培训中国工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作物良种和改良土壤等等。

意外去世,长眠青州

  1905年7月,仲均安去泰山度假,住在泰山上的一座小庙里,周围是小山坡。7月17日晚,泰山上疾风暴雨,一阵狂风撕裂了庙基,小庙坍塌,把仲均安埋在了里面。

仲均安的离去,对亲人和同事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将他的遗体运回青州。殡葬那天,很多本地人和传教士为他送行,他就葬在青州府城外,那里照他的曾经的想法修建了一个中式的坟墓。

上一条:古城寻医——青州广德医院和医学堂
下一条:青州,繁华的近代教育文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