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医院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进一步提升职工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3月19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举办2025年第2期(总第55期)齐鲁明德论坛,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刘芝华作题为“免疫联合化疗:方案选择与分子机制解析”的学术报告。院长冯世庆,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泉出席讲座,胸外科主任赵小刚主持会议。

刘芝华教授以临床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食管鳞癌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在分子机制层面,研究深入揭示了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相较于紫杉醇联合免疫治疗或单纯化疗更优疗效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免疫疗法能够全面激发肿瘤患者的系统性免疫杀伤反应,具体表现为三级淋巴结构的显著变化、CD8 T细胞的激活、滤泡样B细胞功能的增强,以及CD4调节性T细胞(Treg)的减少。此外,刘芝华教授团队通过小鼠体内模型进一步阐明了肥大细胞在激活杀伤性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并确认肥大细胞是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治疗中极具潜力的候选靶点。这一发现不仅为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未来相关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冯世庆表示,讲座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不仅为这一交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还通过其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生动展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大跨度的进步,为医院职工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见解和生动的实践指导,希望与会人员从中得到启发,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和发展。李泉鼓励参会人员珍惜交流机会,学以致用。他表示,医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合作,致力于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合作共赢,助力“新二院”时代高质量发展。
齐鲁明德论坛系列讲座旨在活跃学术氛围、传递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让科研创新更好地促进临床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下一步,医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医院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医院青年学者、博士后、相关科室职工参加讲座。
刘芝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及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项目,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工作是食管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组学数据鉴定肿瘤驱动基因,对肿瘤进行精确分型,鉴定新型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深入挖掘组学数据,系统阐述关键基因和通路的功能和机制。专注于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性特征调节、肿瘤转移和耐药等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长期目标是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分子标志物及分子靶标的发现。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通讯作者80余篇。近5年在Cancer Cell、Cell Res、PNAS、Cell Death Differ、Nucleic Acids Res、 Cancer Res、Cell Rep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副主编,Cancer Letters、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科学通报》《癌症》《中华肿瘤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编委;曾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